就业信息
这是一次对中国体育基础性、根本性、前提性问题的全面关注,也是一次对体育强国建设奠基性和战略性工程的系统观照。
“迈向体育强国之路:中国体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研究文丛”,易剑东总主编,肖林鹏、王琪等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
一、体育强国的梦想照进现实
体育强国,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百年梦想。
早在1907年,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就提出我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设想。随后的1908-1909年,中国大地上流传着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派一人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举办奥运会?”到了1910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举办之前,新的“奥运三问”在媒体上出现了,其中的第二个问题换成了“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日时独得锦标”。
百年前的19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曾有四名运动员报名参加网球男子比赛,可惜后来未能如愿。1928年,宋如海在参观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回国后出版了《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1932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刘长春踏上了赛场。
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派团参加了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的第13届冬奥会。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射击场上夺得当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
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大约半年后,杨扬在美国盐湖城举办的第19届冬奥会上夺得两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我们的首次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之旅都是在美国开启的,金牌零的突破也是在美国实现的,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机缘和时代巧合。
中国的体育强国梦想,从一开始就是在国际环境中自我激励和砥砺前行的产物。体育逐步成为中国人强大心灵和强盛梦想的显性承载平台。因为这个平台鲜明、直观、庞大,极易打动人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得国际奥委会“无与伦比”的评价。奥运会结束以后的总结表彰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了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再次在世界面临新冠疫情的艰难情势下实现了“无与伦比”的壮举,全国人民共享世界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的荣光。
二、体育强国的目标切实而高远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我们的体育强国建设,包含着两个必然的逻辑进路:体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下逐步强大,进而通过体育的强大昭示和展现国家的强大实力。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外交五个关键领域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开启了中国体育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这是让大众体育走进百姓日常生活的具体要求,是增加群众体育人口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乃至体育经费的必然要求,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这是国家层面加大对青少年体育投入以取得显著效果的必由之路,展示了对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现状加以改变和完善的决心。
“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这是对我国参与国际体育竞争的目标和能力的表述,将“更好”置于“更快、更高、更强”之前,也体现出我们追求中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的战略目标。
“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这是我国将体育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的表述。这不仅可以为体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可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体育文化发展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指引着体育改革的方向。体育赛事和活动以及体育文化传播,只有充分发挥感召世人、影响舆论、凝聚人心的功能,才能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体育对外和对港澳台交往更活跃、更全面、更协调。”体育作为一种身体语言和世界语言,具有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中国人形象的独特功能。使体育对外交往增加活跃度、拓展影响面、注重协调性是中国建成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三、体育强国建设需要理论支撑和学术加持
如何分领域和任务、分阶段和步骤建设体育强国,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具体而切实的使命。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迈向体育强国之路:中国体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研究文丛”(以下简称“文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的,这是对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审视、策略思考,更是对中国体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理论观照、学术追求。在中国竞技体育,特别是奥运会成绩已经稳定在世界前三名的背景下,文丛首先聚焦在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领域: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这是一次对中国体育基础性、根本性、前提性问题的全面关注,也是一次对体育强国建设奠基性和战略性工程的系统观照。
《使命在肩——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制度体系研究》着力于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制度体系的研究,全方位探索社会制度、体育制度和青少年制度的有机整合,力求提炼出支撑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完整制度元素及其有机互动,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全面、深入、普遍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体育强国的根基在青少年,青少年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体现。
《薪火相传——科学计量学视角下我国体育科学学科史研究》对1949年以来的体育学科知识流动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从史学视角回顾和归纳了其发展概况、演进阶段、知识特征、流动规模与机制。总结中国体育学科的历史根源和发展规律,反思中国体育学科在知识流入和知识流出层面上的知识生产模式,可以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围绕中国体育学科基本议题加快构建体育学科体系提供理论参照,也可以为新时代中国体育改革事业持续走向纵深提供历史性支撑。
《培根铸魂——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基于当前我国核心素养导向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秉持“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相应核心素养”的原则,在系统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体育教师的核心使命和主要任务,建构了顺应体育教育改革和教育理念更新的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体系。
《强国有我——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及政策应对研究》站在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视角,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社会决定基础,并讨论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理论系统性和现实完备性的角度讨论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公共政策应对问题。体育强国建设的使命之一是为建设健康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并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体育事业高质量的发展,该书抓住了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参照与实践指引。
《凝心聚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心理契约治理研究》从心理契约的研究视角,结合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研究理论,讨论了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治理问题。要想做好体育强国建设的广泛深入的持续推进工作,必须做好全民健身事业的一个重要群体——全民健身志愿者的工作,一个关键环节——志愿服务治理的工作,把握好心理特质和契约治理就是有力的抓手。该书探讨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面对的现代化治理长效化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切实的决策价值。
在后续的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对外交往等领域,我们将竞争性地选择优秀作品,针对性地遴选优秀学者,聚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推出更多高水平著作,为推动我国的体育强国建设如期完满地实现战略目标和完成主要任务,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巴黎奥运会以后,世界体育进入米兰冬奥会和洛杉矶奥运会周期,中国体育必须应对国际体育秩序和格局的盘整、国际体育组织决策和管理结构的变更、国际体育事务规则的重新制定和调整,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冀望我们的“文丛”跨入这一征程,助力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关链接: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49f4f059dc174287964a400d7da8d5aa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千亿球友会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